九十年传承 四十年回顾 一百年跨越

心中,一中心的情怀

作者:黄立康①

  历史不可逆转,岁月值得追寻。

  听朋友介绍原闸北一中心这幢老建筑的礼堂外墙上,曾铭有“1903”年的字样,那是一百十五年前的存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这里创办的“北区小学”,即现在的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也已九十周年的历史,现在依然是红颜“百”花,朝气芳华!

  她,诞生在静安、虹口的交界处,我们都生活、学习、成长在这块热土上。虽然没有在一中心读过书,却时常进进出出;虽然没有在一中心任职过,却略知往事多多。出于爱校,我尝试用绘画“还原”这座具有中西建筑特色的校园初貌,辅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先队的活动,借景抒情地再现那个时代平实的学校生活印象。

  “老北站”曾经是上海人生活的热词,而“一中心”又是全区普教工作者心中的“娘家”。区教育局经常利用一中心礼堂举办学习报告会,提高中小学师资的业务水平。团区委少年部每周三上午也经常组织各校年轻的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工作或是文艺汇演,这里则是最佳的会场。也曾经有过在特殊年代的前夕,在这里封闭式地听过“重要文件”的传达。但是,我更清晰地还是回味这个美丽校园的建筑经典与情感的升华。

  从康乐路迈进校门,一幅现实版风情画跃然眼前;右边是哥特式高耸的教学大楼,青砖砌墙,红砖饰带,稳实而庄重。带纹理的花岗石门楣窗框,古朴而典雅。左边是宽阔的大操场,沙坑、爬竿、肋木架、篮球场以及山石盆景,全都在冬青树与紫藤花架的绿色环抱之中。移步大楼正中拾级而上就是宽敞明亮的大礼堂,舞台不高,近千平米的地面全是地板铺就,方中带圆角的单人木折椅朝着舞台整齐成片地排列着,两侧高墙上的四扇镶满彩色玻璃图案的长窗,通风透气,洒满阳光,炫目耀眼,是全校师生开课聚会、室内活动最好的空间。

  整幢大楼两层十多间教室的空间都很高挑,教室进门是两门夹一炉,壁炉冬日可以取暖。大楼正中朝南教室和办公室均是落地长窗,学生桌椅是一人一座,大黑板。教室之间还有相同的朝南阳台。下课铃响,师生们依凭着铸铁栏杆休息,远眺绿树拥抱的大操场;金色的阳光下,国旗飘扬,白鸽飞翔,孩子们尽情玩耍,红领巾雀跃欢唱。明媚的校园风光,不由得心情荡起双桨!在这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读书与工作,谁都会感到无比地优越与自豪!

  原先,操场南端被绿荫拥簇的一幢两层小别墅,是当时的幼儿园。我的朋友方关通先生(中福会儿童时代退休),不仅在一中心上过幼稚园,读完小学,还在母校当过美术教师。又有好友于宙先生(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退休),也曾在这所学校毕业,至今见他还珍藏着一张解放初盖有红色方印的大校章毕业证书。好友张家雄先生(市北职高退休)的寓所,曾在康乐路上与一中心为邻,他们都亲眼见证了一中心小学的进步、壮大与发展。

  回眸历史,抒发情怀。是敬重这所有九十年历史老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校园已旧貌换新颜。南北两幢现代化教学新楼拔地而起,教室数量扩容,有多间个性化专用教室和活动室,有宽敞的阅览室和图书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学校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我退休前后近廿多年很少进一中心,但偶尔进校探访,恰似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到处是绿树鲜花,师生统一着装,走廊上精美的校园文化布置,教室整洁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师们个个年轻自信,充满朝气和阳光,真是今非昔比。我深信随着静安区苏河湾城市规划的不断实施与完善,静安闸北一中心小学将越发美丽,越来越有活力!

  景美,但人更美!与一中心小学的领导和老师相处,就感到他的真诚、敬业与优秀,并都具有一种探索求新的个性。无论以往还是现在,接触多了也都成了好朋友。如老校长施南峰先生,是位资深的教育行家,受人尊敬;杨江丁校长开创了年轻人担任一中心小学校长的先河,为一中心的教育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年轻的鲍英菁老师,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现任副区长,即使在重要岗位上,至今的她还时时惦记着过去共同工作过的老师与朋友;好友陈宝霖老师,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就任该校大队辅导员,至今退休了,还与一批老辅导员一起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现任的徐静校长是上海市特级校长,年轻有为,她以超凡的智慧、精神和毅力,把一中心小学的教育改革推向前所未有的最新高度。十年前我在一中心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里,亲眼看到这个精英团队所创造出的非凡成就。最近又得知徐校长带领团队在新的教育环境中,特别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勇于不断求新,做学生性别教育的探路者。打造了《花样女孩》《小小男子汉》的男女生性别教材,让学生从小学会科学理性的了解自己,珍爱生命,学会做人。此举走在生命教育的前沿。最近我又进校,惊讶的发现,五年前学校大修后,校长办公室竟退缩在校园西北角围墙边的简陋小间里,而让出校园条件最好的南面教学大楼,集中优质资源装备各类实验室和活动室。正是徐校长这种高境界的前瞻与艰苦的实干精神,极大地激励师生的创新探索和积极性。在徐校长的亲自率领下,学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在市里屡获佳绩,多次为上海及全国夺得荣誉,并登上过世界的舞台,让一中心小学驶上继续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十分钦佩的!

  

黄立康老先生近照

  一中心小学里,还有我相识的第一线的老师,有我的同学及朋友。他们都是教育实践的严师与楷模,是优秀的团队。文革后的1978年,一中心复校。我儿子也进校读一年级,读了四年因户籍关系就转学到崇明路小学参加虹口区的小升初考试。他虽然没在一中心小学读完毕业,但还是不忘师恩,以母校为荣,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一批批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民族创新的进步之材,一中心小学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总之,我心中对一中心的情怀,从朴实的荡起双桨,到如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难以在平铺直叙的片言碎语中表达。借此机会,衷心感谢一中心小学历任的领导和老师,在以往的岁月中给予我工作上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要感谢蔡喆炯校长为建校九十周年让我写点文字之机会,重温历史,荡起双桨,初心不忘,翱翔理想。

  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生活中就要向前看!

  再祝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勇往直前,继续发展,更攀高峰!

  

黄立康老先生与外国友人交流

注释:

① 黄立康:1943年出生,曾任上海科普协会《动手做》报美编。1962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三师范学校并参加工作,1974年起任原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2003年退休。

2018年9月 | Design by 蔡喆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