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传承 四十年回顾 一百年跨越

学校创办人——陈鹤琴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191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与陶行知等同行,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28年10月,陈鹤琴在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时,创办了工部局北区小学,即现今的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北区小学是陈鹤琴在上海创办最早的两所小学之一。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陈鹤琴题词:一切为儿童

创办经历

  1928年9月,陈鹤琴在上海华人纳税会的华董以及华人教育委员们的推荐下出任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刚一上任,陈鹤琴便向企业家聂云台租下位于汇山路(后改称霍山路)150号的聂家花园,筹创工部局东区小学(后称汇山路小学),并将华人教育处的办公处和自己的家也暂时安在了这里。另租闸北火车站附近老靶子路(现武进路)228号房屋三间,筹创工部局北区小学(现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工部局设立华人教育处,由华人教育家来公共租界为华人子弟办教育,这是上海华人多年斗争的结果,是当时轰动上海滩的大事件。

  10月1日,华人教育处正式开始办公;10月8日,在汇山路150号举行了工部局小学开办仪式,中外来宾、媒体记者云集。在此之前,公共租界从未有过由华人创办、管理的公办华人小学。这一天,工部局北区小学、东区小学同时开学。

  我校开办第一年,只有学生78人,位于老靶子路的校舍能容纳300余名学生,但是教室整体偏小,也几乎没有室外运动场地,属于临时办学性质。1930年9月,位于我校现址的华童公学迁到了赫司克而路(现中州路),留下的校舍(建于1903年)由北区小学迁入使用至今,当年共招收学生412人。

  

建于1903年的老校舍

工部局小学校歌

  1928年,在收回华人教育权的声浪中,陈鹤琴赴上海主持公共租界华人教育处的工作。在工部局任职的11年间,他积极维护华人教育权益,为中国儿童办学,共办了7所小学(均附设幼稚园)。这是他创作于1929年的工部局小学校歌歌词,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工部局小学校歌

活教育思想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为儿童讲故事

 

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七、比较教学法
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十、替代教学法
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十三、教学游戏化
十四、教学故事化
十五、教师教教师
十六、儿童教儿童
十七、精密观察

1977年9月陈鹤琴85岁题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年近九旬的陈鹤琴

 

名人题词

1983年7月许德珩题词

1983年7月赵朴初题词

1988年11月20日江泽民题词

2008年5月江泽民题词

2018年9月 | Design by 蔡喆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