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京剧”广播稿(介绍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部“少儿京剧”广播稿

  : 2012410 

  : 10

(播放京歌:《唱脸谱》)

主持人:雏鹰之声广播台少儿京剧广播开始了。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并听了梅派的唱段,今天就来介绍四大名旦中的另外三位,他们是程砚秋先生、荀慧生先生和尚小云先生。

 学生(1):程砚秋先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为砚秋,改字御霜。他出生于190411,他六岁的时候投到荣蝶仙的门下,练习武功,向荣春亮学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来因为扮相秀丽,改为师从陈桐云学习花旦,因为发现他的嗓音极佳,又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时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及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让人耳目一新。

 1917年他因为嗓子倒仓,暂时不能演出。他就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先生步入了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先生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颇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后来他又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从此他也以擅演悲剧著称。    

 程砚秋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先生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晚年的程砚秋先生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先生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主持人:下面请听程派唱段

 接下来我们听听荀慧生先生的生平介绍。

 学生(2):荀慧生先生是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齐名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是20世纪以来京剧旦角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广泛流传,风靡南北,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荀慧生先生生于1900年,原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后改名荀慧生。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在他8岁的时候就跟随义顺和梆子班学艺演出。1910年到北京,师从著名梆子演员侯俊山学习花旦戏。第二年加入到三乐社科班,先后拜薛兰芬、路三宝、陈德霖、王瑶卿等为师。1918年,荀慧生19岁时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

 在荀慧生先生的一生中,一共演出了300多出戏,从20年代到40年代,他先后与剧作家陈墨香、舒舍予、陈永钟等合作创作、整理、改编过100多个剧本。由于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工于梆子,又熟悉昆曲,改唱京剧以后,博采众长,融化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以及小生、武生行当的技艺;在声腔方面,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大胆吸收昆曲、梆子、汉剧、川剧乃至歌曲的有益因素,甚至融化京剧老生、小生、老旦唱腔的旋律,创造出既符合人物感情,又不失京剧特色的新腔。他在传统京白、韵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念法,感情真实,生活气息浓郁,而又富有韵律美。他的做功善于提炼生活,继承传统,而又不受传统程式束缚,因而身段动作具有真实感,又注重塑造形体美,显得洒脱生动,婀娜多姿。他在演劳动妇女时,有时从人物生活出发,甚至采用大步流星的脚步。

 荀慧生先生由于出身贫寒,出名以后始终不忘劳动人民的疾苦,曾多次为赈灾、救济同行举行义演。在他留给后人的丰富的艺术遗产中,不仅有记述他表演经验的《荀慧生演剧散论》等,还有数以百计的剧本和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荀派艺术的特色至今仍为众多传人所继承和弘扬。

 主持人:下面请听荀派唱段

 最后我们来听听尚小云先生的生平介绍。

 学生(3):尚小云先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县,190017日出生于北京,是平南亲王尚可喜的十二世孙。他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小云先生一生的艺术经历,恰恰与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尚小云先生的天赋极佳。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他的嗓音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在演唱上,他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后来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以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先生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甚至武旦,都能胜任;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尚小云先生的京剧艺术表演达到了更高境界,他将《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墨黛》等剧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时,对传统戏《御碑亭》、《虹霓关》、《打渔杀家》、《武家坡》等剧目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精心琢磨。这些剧目,不仅代表着尚派艺术的风格特色,而且与梅、程、荀的传世名作一样,至今仍代表着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水平。

 主持人:下面请听尚派唱段

 今天的少儿京剧广播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播放《唱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