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支点

 

成功的支点

                                                       刘珏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三方教育力量融合的大环境下,每一个集团构成都是合理的、必要的、独立存在并且互相影响的。在某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个集团会根据各自的角度进行思考、实践,使之产生对己方最大化的正面效果。但是在具体实施的阶段,教师、学生、家长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以及其在事件中所需要产生的正面影响力和能量会在这个循环的“三角关系”中形成不同的供求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益也会根据事态的不同、事件中主角的主导思想和它所衍生出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这个关系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它与“学生”“家长”两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保持三方关系平衡的支点。而家长的教育能力凸显在如何使学校教育的辐射力度保持高效的、持续的作用。那么,在处理每次的个体学生事件时,班主任一定要在事件发生的初始阶段与家长方面取得联系,在解决实践的有效黄金时间中寻找到事件的突破口,确定决定事态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教育实施效果。

 接下来,我将讲述几个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实际案例:那时,刚接这个一年级新生班级,班主任需要对班级中的部分小朋友进行家访。看了家长填写的情况表后,我发现全班33个小朋友,其中17个孩子及其家庭来自外地,这个比重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根据以往的经验,外地家长在上海所经营的往往是自己生意,全部要亲力亲为,需要大把时间,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照顾就会相应减少,更有甚者不闻不问,导致原本资质不错的孩子错过了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期,从而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日后的学习积累期、探索期和发展期的发挥,就是说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位衷心期待每位学生能够有所发展的教师来说是何其可惜的事情。于是,我将这些外地家庭作为突破口,赶在开学前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孩子的学前教育程度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就是小朱同学。他的父母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现在从事着手机零售的行业,上海只有他们一家三口,平时生活都是妈妈负责,小朱也都是跟着妈妈在店里进进出出,如果幼儿园有作业都是在店里完成的。知晓这个情况后,我立即决定将会面的地点从家里改到了他们店铺。当天的会面还是比较愉快和谐的。

 我们的交流首先围绕着小朱在幼儿园的表现展开的。小朱妈妈热情地向我介绍起孩子以前的表现,可有别于其他家长的是,她说的都是儿子以前在幼儿园是如何淘气、捣蛋,给老师和同学添麻烦,甚至于破坏课堂记录的事儿。

 “老师,我家儿子啊肯定有多动症的!幼儿园的时候一节课上到一半就要起来走几圈。”

 “老师提醒之后呢,是不是能够及时改正。”

 “这个可没有用啊,说好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会儿,可是屁股还没有坐热,马上又开始闹了。他老师为了这个事情把我叫到幼儿园去谈了好多次了。”

 “老师给你什么合理建议了吗?”

 “给了呀,每次都跟我说这个那个的,但是我哪里来时间整天看着他啊,肯定是像他爸爸,小时候也是心不定的。我工作那么忙,真的是没有时间管他,我也不指望他能学得很好,就混混吧。”

 这位母亲的所思所想有其特殊性。首先,她不像其他家长,习惯于在新老师面前强调突出、甚至夸大孩子以往的表现,试图给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她言语间所流露出来的自己儿子的失望、放弃、无所谓的态度震撼了我。就在她侃侃而谈小朱以往的“丰功伟绩”时,一个小小的身影迅速进入了我的视线,他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一般蹦蹦跳跳地来到了我的眼前,不同于其他小朋友初见陌生人时警惕、紧张、害羞的样子,这个小男孩眨巴着他的大眼睛,一脸天真地大声问我:“你是老师吗?妈妈说你今天要来看我,瞧我,还特意穿了新衣服呢!”“是吗?你就是朱勤凯小朋友吧,要上学了,你高兴吗?”为了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我把他抱在了怀中,一边拨弄着他的头发,一边含笑询问。小家伙毫不犹豫地大声宣布:“高兴啊,可高兴了,能认识新朋友,能学到新知识。以后我还要做大队长呢!”通过这个孩子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即将来到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对学校这个陌生的新环境也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甚至自己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内容和目标,处于一个比较积极的状态。然而家长的态度却是放任的,消极的,在小朱身边设置了围栏,主观上限制了他的所有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马上借口支开了小朱,与他妈妈进行了一番交流。小朱的妈妈首先向我表明需要借助家教的方式来管理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我提出了我的观点:1、孩子刚入学,家长在背后的支持与推动力量是至关重要的,每天放学回家后的1-2小时内是最佳的复习巩固时机,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考节奏都是学校课堂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基本能够保证同步,此阶段的学习质量还是能够保证的。假使借助他人之手,对家长尽快熟悉学校教育模式,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等方面都不是最有利的,进而可能使孩子产生对家庭教师的依赖,家长可能逐渐失去家庭教育者的能力和资格,使孩子对家长的施教产生敌对与不信任感。我们常说新生入学的三个月是最佳学习习惯养成期,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都含有一些行规上的训练,作业虽然简单,但是训练点都包含在内,不应忽视,经过了连续几小时的学校范围内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回到家后家长如果能促使孩子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操练,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有舍才有得,正是由于你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去关心过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忽略了他性格形成初期的一些小波动,既然当时已经错失了良好的改正时机,现在又是一个新开始,为何不重新分配家庭的教育时间,再给自己,再给孩子一个重新开始,走向成功的机会呢?2、小朱妈妈对小朱同学的定位问题值得深思,如果由于幼儿园的过分好动行为就判定其在小学也将一如往常的话,太片面了。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多变的,都是可塑的。听人说“淘气娃娃有出息”,或许这样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雕塑下能够引向正确的方向,孩子的成功几率也能够大大地提升。在此基础上,我向小朱母亲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她作为母亲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不要抹杀一个孩子的任何可能性;希望她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参与者,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保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步伐;希望她能放低自己作为家长的身份,以一个新生家长的学习者的姿态与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的起步阶段做好鼓励、监督的工作。

 经过开学前,甚至是连续一周3通电话的密切联系,我试图让小朱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还提出要家长跟老师展开同步性的批评与表扬,不要过分谦虚,对孩子的“小小进步”视而不见,也不要对孩子的“偶尔失误”揪住不放,小事化大。在几次小测验之后,我发觉小朱同学的成绩总是处于中下水平,但凭我对他的了解不应该如此,经过沟通才知道孩子对分数根本没有任何要求,因为考100分和考80分在妈妈眼里都是一样的,既不会得到批评也不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到这个问题后,我又一次找到了他的妈妈,交流中我提到:赏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支点,它们相互影响,没有吃过苦,怎么知道甜的滋味?于是我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作业或是小练习都能做到赏罚分明,激起孩子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潜能。另一方面,在深知孩子能力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的目标必须一致,但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个体的性格特点调整,提出略高的心理预期目标,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努力探索的过程,同时也在心里设定一个实际达成目标,当孩子能轻而易举达成此目标时,心理预期目标必须随之更改,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吃下自己亲手耕种的果子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功感。

 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有效化实现也需要家庭力量的支撑。一个孩子怎么才能走向成功?这取决于两方力量是否能凝聚起来,合成一股推动孩子前进的正面能量。作为教师群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让这个“黄金三角”成功运转的轴心,让三方关系平衡的支点。